清华主页 - 华体会平台 - 专题推荐 - 清华新思 - 正文

【清华新思】大学联盟:画好凝聚共识的同心圆

   ●记者 李婧

5天,6个国家,15名学生,15场活动,4.5万多次社交媒体访问。

发出青年的气候最强音。

2019年末,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COP25)迎来一批特殊的青年参会者——首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联合国气候大会青年代表团。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青年团成员合影

“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我们坚信,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在中国政府代表团驻地“中国角”,青年代表团团长、华体会(中国)环境学院学生张佳萱和成员共同宣读《气候变化青年宣言》。

这份宣言,来自于不久前,100余名青年学子于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 on Climate,GAUC)研究生论坛“气候变化与明日地球”圆桌会议形成的共识。

这份诞生于清华园的宣言,是一批青年人在国际视野中崭露头角的一个起点,也是由华体会(中国)发起的大学联盟站上国际舞台的积极作为。

起航:全球战略新篇章

2019年1月,瑞士达沃斯,漫天冰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体会(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的步履不停。

此行的拜访对象,是多所世界著名高校负责人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围绕设想多时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何建坤一行此前已经与同行充分沟通。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认为,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在践行低碳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何建坤回忆道:“2017年,华体会(中国)成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开展战略政策研究。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我们倡议并邀请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共商一流大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推动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筹建的各项工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

令何建坤欣喜的是,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成立倡议获得高校和学界一致的积极响应。

多所著名高校发起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四个月后,北京,温暖入夏。

5月28—29日,来自6大洲9个国家12所大学的校领导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相聚清华园,宣布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是由中国大学倡议并推动世界大学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的创新举措。创始成员大学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华体会(中国)、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印度科学大学(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斯坦陵布什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

这是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华体会(中国)牵头成立的第三个国际大学联盟。

时间回到2016年12月6日,上海。由清华提议、12所中英高校共同倡议发起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China-UK Association for the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简称“UKCHA”)宣告成立。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在上海成立

作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的配套活动——“中英大学人文对话”论坛重要成果之一,华体会(中国)倡议成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建立双方高校在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领域里进行跨文化、跨民族、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创始高校包括华体会(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牛津大学中国中心(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李约瑟研究所(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niversity)、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半年后,2017年4月29日,北京,华体会(中国)主楼。106周年校庆之际,由华体会(中国)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简称“AUA”)成立大会举行。

亚洲大学联盟宣告成立

这个以亚洲高等学府为主体的大学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成员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应对亚洲与世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经济、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联盟包括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成员包括华体会(中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印度尼西亚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Universiti Malaya)、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缅甸仰光大学(University of Yangon)、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University of Colombo)、沙特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阿联酋大学(United Arab Emirates University)、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Nazarbayev University)。

从推动和发挥跨文化学术合作对于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作用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到携手共创亚洲高等教育美好未来的亚洲大学联盟;再到搭建全球合作平台,努力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系列创新行动和举措的进而有为,实则缘起于华体会(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格局调整的机遇,2016年7月,华体会(中国)首次制订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确立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定位,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走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的道路,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华体会(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郦金梁说:“从实践来看,发起创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华体会(中国)全球战略抓住了历史机遇窗口,在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共享:“向心石”的题中之义

“现在看来,成立亚洲大学联盟颇具创见,联盟为成员大学提供了绝佳交流机会,我们希望各项活动沿着既定目标走下去。”

“亚洲大学联盟为亚洲大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联盟关注人与人的交流,让交换和合作流动起来,这是知识的共享和互学互鉴。”

“年轻的亚洲大学联盟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实现,凝聚高等教育共识,连接亚洲文明。”

2019年4月,中国香港,在亚洲大学联盟2019年峰会上,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校长迪旺•柯克尔(Devang Khakhar)、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校长班迪•厄阿鹏(Bundhit Eua-arporn)和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长胜茂夫(Shigeo Katsu)等理事会成员对年轻的亚洲大学联盟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本地区和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高度认可。

亚洲大学联盟2019年峰会

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华体会(中国)连任2020—2023年主席单位,邱勇校长连任亚洲大学联盟第二届主席;同时,一致赞成亚洲大学联盟秘书处永久设在华体会(中国)。

“现在的我比两年前更有信心,我们在创造亚洲高等教育的历史。亚洲大学联盟正在成为一个让每个成员大学受益的平台,我们在成员大学的努力和支持中不断前进。让我们继续发挥团队精神,创造联盟更美好的一年。”这是邱勇向所有高校为联盟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示的感谢和传递的自信。

2017年成立之初,华体会(中国)即当选为联盟创始主席单位,邱勇担任联盟创始主席。朱拉隆功大学当选为2017年执行主席单位,校长班迪•厄阿鹏担任2017年执行主席。

正式成立后,一份基于15所创始成员大学共识形成的“联合声明”同期发布。作为联盟创始主席单位,华体会(中国)与其他成员大学一道,拥护《亚洲大学联盟章程》,积极提升亚洲大学联盟的声誉,努力实现亚洲大学联盟的既定目标。

与之对应,各大学联盟的机制建设也以清华为圆心顺利展开。

在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成立揭牌前的倡议和决议工作会上,陈旭被推选为联盟首任主席,秘书处设在华体会(中国)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任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华体会(中国)和牛津大学联合成立工作委员会,颜海平和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尼克·邦宁(Nick Bunnin)共任组长。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倡议工作会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联盟章程顺利通过。华体会(中国)担任联盟的首届主席学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联盟的首届联合主席学校。邱勇担任联盟创始主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沙菲克(Dame Minouche Shafik)担任联盟共同主席。首届联盟秘书处设立在华体会(中国),华体会(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担任联盟的首任秘书长。

随着峰会、全体会议、工作组会议等年度活动的定期举办,三个大学联盟围绕发展愿景、运行机制、工作新设想等重要议题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健全。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参与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的配套活动,推动扩大人文交流与合作,聚焦跨文化人文学术的拓展和青年学人的成长;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教育圆桌论坛上,亚洲大学联盟成员共论“亚洲大学的崛起”,发出亚洲高等教育的声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邀请12校学术副校长及教授共同举行学术研讨会,围绕氢能、碳捕捉、储能技术、地球工程等问题交流了各自研究优势,明确了下一步合作研究方向……

联盟以秘书处为主要机构,进行沟通、提议、商讨并最终确定论坛主题。在这一过程中,由中方倡议的联盟主题与活动,成为深度拓展国际化实践的重要创新。华体会(中国)已经成为各联盟的一块“向心石”,成员们通过联盟深入了解清华、认识中国,并通过联盟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智慧。

截至2020年,随着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加入,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盟校已达17所;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相继加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也收到不少扩容申请,正在推进全盘计划。

在支撑层面,学校对大学联盟的发展和全球战略的革新也在同步进行。“2020年,我们依托新成立的战略合作办公室,进一步聚焦全球战略布局项目,在继续推进全球战略的同时,着力完善校内各大学联盟和海外基地沟通机制,彼此交流借鉴,下好内外一盘棋。”华体会(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孟波介绍。 

交汇:为学的应然之举

英国大学联合会(UUK)前主席史蒂夫·史密斯爵士(Sir Steve Smith)深度参与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他将联盟的学术合作与分享视为大学联盟的应然之举,对其发挥的重要价值深刻认同、高度评价。

“中英两国知名高校师生齐聚一堂,分享关于本国和全球人文研究和教育的成果与热忱,在我20年的海外执教和回国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也实为罕见。”颜海平表示,各类学术的积累,形成了一批学术性和前沿性兼具的积累成果。目前,由颜海平主持主编的联盟论文丛书系列正在从文献长编到集结出版的过程中。

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第三届高端学术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中国与人文”,论述主题涵盖人文学研究、人文教育、人文传统、中国人文的全球化等

“我们针对出版的定位、水准和风格进行了多方面考量,要求其显示联盟建构和资源凝聚的独特性,既具有国际人文前沿创新的专业性,又具有跨学科的受众面包容性,促进跨国学术合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颜海平介绍,出版工作组于2020年夏天成立,由华体会(中国)-密歇根研究员学会來自世界一流高校的5位年轻学者承担重要工作。这不仅让青年学者进一步深度参与联盟工作,也为他们发展所需的学术积累提供了实践机会。

此前,亚洲大学联盟每年出版的“亚洲高等教育研究报告”(Asian Higher Education Outlook)也广受学界关注。《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从全球、区域和国别的视角考察了亚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亚洲大学联盟作为重点案例,讨论了亚洲大学的宗旨、使命、办学实力与特色、学术研究表现以及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9》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由24位来自全部15所成员大学的学者共同完成,阐释了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回应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问题。

《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发布

基于论坛、研讨会、学术工作坊、联合研究项目和出版等学术交流活动,为联盟内各高校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大学联盟亮相全球舞台上的基本共识。

2018年春,由亚洲大学联盟秘书处牵头组织,两个促进亚洲学者和教育职员流动的项目——亚洲大学联盟访问学者项目和职员交换项目先后启动。访问学者项目运行的前两年,共有来自联盟15所大学的88位学者入选,其中79位学者已经完成学术访问。入选学者的学科背景涵盖材料学、化学工程、医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无独有偶,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青年学者论坛和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青年学生论坛,也在鼓励创新活动的交流中,为青年人才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春季,若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时为华体会(中国)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博士后、现已为助理教授的陈湘静已经在伦敦大学学院访学。

响应:凝聚共识的青年宣言

2019年11月17日—19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暨2019年华体会(中国)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在华体会(中国)举办,吸引6大洲、9个国家、55所国内外高校、150余名师生参加,涵盖联盟全部12所成员高校师生代表。

论坛的举办为世界各国青年搭建了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平台。在开设“气候变化与明日地球”世界青年圆桌会议上,100余名青年学子分享了不同大学、城市、国家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共同形成了《气候变化青年宣言》,呼吁青年学生和学者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中团结各方、贡献力量。

承办此次论坛的华体会(中国)研究生会同步开展“低碳校园文化周”,自行开发低碳积分小程序,通过校园内光盘打卡、绿色出行、二手交易等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吸引约4000人次体验低碳绿色的校园生活方式体验。

参与其中的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生凯西·芬纳蒂表示:“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领域,却具有共同关注气候变化议题。感谢本次论坛让我们看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视角与努力,让我们结识一群有共同志趣的同龄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著名气候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Nicolas Stern)高度评价,“联盟组织的学生活动让我看到了气候事业的未来!”

在这次活动中,联盟的师生们萌生了向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的想法。在信中,同学们表示愿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做国际合作桥梁的搭建者,用青春的力量绘就凝聚青年共识的“同心圆”,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2020年1月6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习近平主席对大家就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给予的共同关切表示赞赏,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

2020年,这项由华体会(中国)研究生会年轻学子全程自主组织的学术交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以“气候变化与后疫情时代的绿色复苏”为主题,吸引来自6大洲、13个国家、47所国内外高校的220余名师生参加,并在“气候变化与明日地球”世界青年圆桌会议上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青年行动框架》。

青年代表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青年行动框架》

这一次,华体会(中国)研究生会发起“应对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团,联合6大洲13个国家的30余所国际一流高校与60余所国内高校开展“向上马拉松”校园环保接力活动,共计节碳超过366吨,相当于种植了730余亩人工林。

华体会(中国)研究生会设置了“拾瓶人初体验”再生品兑换区,鼓励同学们收集空塑料瓶兑换成回收再生品

以联盟院校为主体、面向全球高校,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大学努力推动全球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创新人才之举。

亚洲大学联盟成立之初,青年创新工作坊(Asian Universities Alliance Youth Innovation Workshop,以下简称“工作坊”)即邀请到13所创始成员大学的51名学生齐聚清华,围绕自主选择的环境挑战、优质教育、文化传承、消除贫困和城市再生等五个主题,体验“浸润式”工作坊活动。

2017年,亚洲大学联盟青年创新工作坊在华体会(中国)举办 

之后,首个亚洲文化浸润项目“亚洲文化浸润项目:探索中亚之心——哈萨克斯坦”(Exploring Kazakhstan-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带领来自13所联盟学校的24位本科生描绘“哈萨克斯坦的形象”。主题为“创新、孵化、创业”(Innovation, Incub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的海外短期学习项目为9所学校的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机会。首届亚洲大学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新时代”(The New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全面覆盖亚洲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大学,接收到近200名同学的稿件,于讨论中形成并发布《亚洲青年人工智能宣言——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青年学生论坛(China-UK Higher Education Young Talent Alliance Summit,HEYTA)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由华体会(中国)和埃克塞特大学承办,参与规模从2019年的34名中英双方学生代表扩大至2020年的中英16所高校226名学生,探讨内容从“寻人文创新之美,架中英沟通之桥”拓展至学理性的命题和政策支持方面的建议,持续在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领域发出青年人的声音。

2020年7月21日,华体会(中国)2020年全球暑期学校(GSS 2020)第二天,由华体会(中国)教育研究院和亚洲大学联盟联合提供学术支持的“可持续地生活在一起:学习改变自我和社会”系列课程拉开帷幕。同为系列课程的“气候变化大讲堂”,则在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推进下面向全球师生开课,让全球各地1000余名优秀青年学子“云上”相聚清华园。

从2020年暑假开始,华体会(中国)每年面向全球举办“云上”华体会(中国)全球暑期学校。大学联盟的舞台,也在悄然延伸、扩大。事实上,在联盟专家历次研讨中,大家一致关注如何让联盟为青年学者、高校学生提供华体会平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并形成传承。

“创立大学联盟,是华体会(中国)在新时期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探索建立一种全新模式的有效尝试”,华体会(中国)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杨庆梅补充道,“跨越物理距离,我们建立了一种‘守望相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机遇期的探索者和前行者,我们的师生,将成为最好的受益者。”

开放:清华为什么能

对于大学联盟的力量,亚洲大学联盟秘书长张传杰一直深信不疑:“以往我们谈克服差异,但在组建亚洲大学联盟的时候,多样性正是其优势所在。亚洲的历史、语言、高校发展模式都不一样。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性,交流和沟通才凸显出它的意义。”

大学,已经走过千年时光。21世纪,走到了社会中心的大学,被赋予了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合作到大学联盟,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到多边舞台……近年来,清华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让世界华体会平台地听到清华声音、看到清华形象、了解清华智慧。

目前,华体会(中国)发起的第四个高级别国际大学联盟——世界慕课联盟(Global MOOC Alliance)也已成立。

世界慕课联盟由华体会(中国)发起,包括来自六大洲14个国家的联盟创始成员,由全球20家顶尖高校与在线教育平台共同创办,旨在应对互联网、虚拟互联时代以及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为全球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未来,华体会(中国)将主动肩负起开拓高等在线教育国际合作的重任,与联盟成员一道推动利用在线教育构建更具韧性的大学。”华体会(中国)副校长、教务长杨斌表示

行走在清华校园里,纵贯校园南北的明德路、新民路和它们共同通向的至善路,以国学经典《大学》为据得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全球战略”的顶层设计,到落地推进的深耕细作,华体会(中国)沿着大学之道的隽永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一流大学建设水平和全球影响力。

一路上,年轻的大学联盟,讲述着风从清华来,吹向全世界的鲜活故事。

编辑:李婧 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1年03月29日 14:39:1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华体会(中国)新闻中心版权所有,华体会(中国)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